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8-28 03:42:34 | 浏览:
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从产品产量看,2005年年产量10万t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28个,合计产量为468.7万t;年产量10万t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47个,合计产量为1 217.8万t。2010年年产量10万t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60个,合计产量为1 329万t;年产量10万t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123个,合计产量为2 480.6万t,合计产量比2005年分别增长183.6%和103.7%。
在大米产量中2005年特等米和标准一等米的产量分别为984.0万t和1 646.5万t,2010年特等米和标准一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到2 284.4万t和3 553.3万t,比2005年分别增加132.2%和115.8%。在小麦粉产量中,2005年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和专用粉的产量分别为1 481.1万t、916.5万t和432.6万t,2010年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和专用粉的产量分别提高到3 351.7万t、2 035.4万t和580.8万t,比2005年分别增加126.3%、122.1%和34.3%。
另外,为满足部分消费群体需要,糙米、发芽糙米、蒸谷米、营养强化米、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产品不断涌现;其中2010年糙米产量为86.2万t,全麦粉产量达74.6万t。
从日加工能力看,2005年大米加工业日加工能力400t以上的企业为65个,小麦粉加工业日加工能力400t以上的企业为114个;2010年大米和小麦粉加工业日加工能力400t以上的企业分别增加到219个和427个,比2005年分别增长236.9%和274.6%。
2010年小麦粉企业工业总产值2 251.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 223.0亿元,利税总额54.0亿元,利润总额41.4亿元(产值利润率为1.84%),资产总计1 059.5亿元,负债合计49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46%),年末从业人数18.8万人。
在开展“放心粮油”工程的基础上,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创品牌、争名牌在一些企业中蔚然成风。2007年,在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中,以湖北国宝桥米集团和福娃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8家大米加工企业生产的大米产品,以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银河面粉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9家小麦粉加工企业生产的小麦粉产品和以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8家挂面加工企业生产的挂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粮食加工行业,一次荣获65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是很不容易的,是企业努力的结果。
【摘 要】很高兴参加由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等主办的"2011全国米面杂粮营养安全和全谷物食品技术交流及装备、产品展示会暨内蒙古首届杂粮精品展示交易会",与大家见面并有机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与大家一起展望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美好未来。根据食品分会的安排,我以"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题谈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从产品结构看,以特制一等粉和特制二等粉所占比例较大,产量分别为3 351.7万t和2 035.4万t,分别占总产量的44.52%和27.04%;专用粉产量为580.8万t,占总产量的7.71%;全麦粉产量为74.6万t,占总产量的0.99%;标准粉产量为1 225.5万t,占总产量的16.28%(如图8)。年产量10万t以上小麦粉企业123个,合计产量达2 480.6万t,占小麦粉总产量的32.95%。小麦粉企业产量位居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296.6万t)、中粮集团有限公司(119.9万t)和益海嘉里(中国)集团(108.1万t)。
2010年,我国小麦粉加工年处理小麦能力为15 953.7万t;小麦粉产量7 528.6万t;实际处理小麦11 221.7万t;产能利用率为70.34%。产能和产量按企业经济类型分,民营企业的产能和产量分别为13 815.5万t和6 585.7万t,所占比例分别为86.60%和87.4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为1 439.0万t和564.8万t,占9.02%和7.50%;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的产能和产量分别为699.2万t和378.1万t,占4.38%和5.02%(如图6和图7)。
5年中,大米和小麦粉加工企业中年产量10万t以上的企业数量和合计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加工业的企业规模日益增大,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
2005年,大米加工业总产值为736.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51.6亿元,利润总额13.1亿元,资产总计432亿元,负债合计274.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3.3%。到2010年,大米加工业总产值达2 805.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 875.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资产总计1 511.2亿元,负债合计819.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4.2%,分别比2005年增加280.7%、282.5%、304.6%、249.8%和198.2%,资产负债率下降9.1%。
“十一五”期间,粮食加工业以上主要经济指标都有大幅提高,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按照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部署,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开展了“放心粮油”工程和实施“品牌战略”,使粮食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粮油产品合格率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例如,2001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广东等10省市面粉质量进行检查,合格率仅为49.6%;2002年第四季度,国家有关部门对山东、河南、河北等5省面粉质量进行检查,由于增白剂超标等原因,合格率也只有72.2%;到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米、面产品实物质量抽样检查结果。其中,大米共抽查了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等13个省、直辖市177家企业的180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8.3%。小麦粉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12个省、直辖市150家企业的150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9.9%。国家对米、面产品抽查合格率的不断提高,说明了粮食加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
粮食加工业的范围很广,包括大米加工业、小麦粉加工业、杂粮加工业、粮食制品以及相应的机械装备和检测检验仪器等,这里主要介绍大米加工业和小麦粉加工业。
根据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及有关资料,2010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8 519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t以下的企业4 785个,占大米加工企业总数的56.17%;日加工能力100~200t的企业2 605个,占30.58%;日加工能力200~400t的企业910个,占10.68%;日加工能力400~1 000t的企业172个,占2.02%,;日加工能力1 000t以上的企业47个,占0.55%(如图1)。
【关键词】粮食加工业;发展趋势;谷物食品;中国粮油学会;展示交易会;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内蒙古
很高兴参加由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等主办的“2011全国米面杂粮营养安全和全谷物食品技术交流及装备、产品展示会暨内蒙古首届杂粮精品展示交易会”,与大家见面并有机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与大家一起展望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美好未来。根据食品分会的安排,我以“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题谈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十一五”期间,粮食加工企业在利用稻壳发电、利用碎米生产米露饮料、利用糠麸生产膳食纤维和利用米糠、玉米胚、小麦胚榨油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尤其是利用米糠和玉米胚榨油,为国家增产油脂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据统计,2010年我国生产米糠油达21.1万t、玉米油86.2万t,合计产量达107.3万t,是我国历史上米糠油和玉米油最高合计产量5万t左右的20多倍,成为我国油脂市场上仅次于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和花生油之后的第五大食用油产品。
2010年,全国入统小麦粉加工企业3 027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t以下的企业1 110个,占小麦粉加工企业总数的36.67%;日加工能力100~200t的企业779个,占25.73%;日加工能力200~400t的企业711个,占23.49%;日加工能力400~1 000t的企业345个,占11.40%;日加工能力1 000t以上的企业82个,占2.71%(如图5)。
2010年大米加工年处理稻谷能力24 339.3万t;大米产量7 294.8万t;实际处理稻谷11 106.6万t;产能利用率为45.32%。产能和产量按企业经济类型来分,民营企业的产能和产量分别为21 110.2万t和6 314.1万t,所占比例分别为86.73%和86.5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能和产量分别为2 889.2万t和879.1万t,占11.87%和12.05%;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的产能和产量分别为340万t和101.6万t,占1.40%和139%(如图2和图3)。
从产品结构看,以特等米(优质米)和标准一等米为主,产量分别为2 284.4万t和3 553.3万t,分别占总产量的31.3%和48.7%;标准二等米产量为964万t,占总产量的13.2%;糙米产量为86.2万t,占总产量的1.2%(如图4)。年产量10万t以上的大米企业60个,合计产量达1 329万t,占大米总产量的18.4%。产量位居前3位的集团企业分别是:江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88.7万t)、湖北福娃集团有限公司(72.2万t)和湖北国宝桥米集团(72.2万t)。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5年,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统计,2005年入统大米加工企业的年处理稻谷能力为12 447.6万t,大米产量2 914.6万t。2010年入统大米加工企业的年处理稻谷能力为24 339.3万t,大米产量达7 294.8万t,分别比2005年增加95.5%和150.2%,5年中平均年增长19.1%和30.0%。同样,2005年入统小麦粉加工业年处理小麦能力为8 090万t,小麦粉产量3 480.4万t。2010年入统小麦粉加工业年处理小麦能力为15 953.7万t,小麦粉产量7 528.6万t,分别比2005年增加97.2%和116.3%,5年中平均年增长19.4%和23.3%。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是大米加工业和小麦粉加工业发展史上罕见的。
2010年大米企业工业总产值2 805.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 875.1亿元,利税总额68.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产值利润率为1.89%),资产总计1 511.2亿元,负债合计819.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4.2%),年末从业人数23.9万人。
2005年,小麦粉加工业总产值为86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96.8亿元,利润总额9.8亿元,资产总计417.3亿元,负债合计261.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2.6%。到2010年,小麦粉加工业总产值达2 251.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 223.0亿元,利润总额41.4亿元,资产总计1 059.5亿元,负债合计49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5%,分别比2005年增加160.7%、179.0%、322.4%、153.9%和88.5%,资产负债率下降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