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7-24 12:46:39 | 浏览:
中国农村研究院2016 内容摘要:我国粮油加工企业数量、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与盈利能力近年来均逐步提升,生产布局也逐步向粮食主产区集聚;但 与此同时,由于加工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技术水平低、加工专用 原料缺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粮食加工产业整体效益偏低,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对此,要切实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强化财政 扶持和支持,打造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并强化产业创新能力与 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提升粮食加工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粮食加工 产业规模 经济效益 创新能力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机制设计与政策 选择”(项目编号:712032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一)企业数量与生产能力 1.企业数量与类型。2008~2013 年期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 数量从 13681 个增加到 19880 个,年均增速 9.06%(表 1)。分析 表明,当前我国粮油加工仍然以简单粗加工为主,但近年来粮食 食品加工和杂粮加工等精深加工类企业呈快速增长态势,粮食加 工产业内部行业结构正得到逐步优化。 2008~2013年不同品种粮油加工企业数量统计 (单位:个) 年度 合计 稻谷 加工业 小麦 加工业 食用植物 油加工业 玉米 加工业 粮食食品 加工业 杂粮 加工业 饲料 加工业 2008 136817311 2819 1222 323 546 127 1256 2009 144717687 2786 1321 331 591 215 1457 2010 164578521 3027 1484 369 685 253 2035 2012 193309788 3292 1734 409 1262 308 2445 2013 1988010072 3248 1748 397 1329 300 2685 50.6616.34 8.79 2.00 6.69 1.51 13.51 增长(%) 37.7715.22 43.04 22.91 143.41 136.22 113.77 年均增长 7.553.04 8.61 4.58 28.68 27.24 22.75 数据来源:对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进行处理获得。 2.加工规模及结构。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 全国粮油加工企业中,日均生产能力在100 吨及以上的企业占 36.71%,2013 年该比例上升到 55.87%(表 2)。总体来看,我国 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粮食加工业向规模化和专业 化方向发展。 2008~2013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规模 按生产能力规模(吨/天) 年度 企业 数量 30以下 30~50 (含30) 50~100 (含50) 100~200 (含100) 200~400 (含200) 400~1000 (含400) 1000 以上 (含1000) 2008 136812034 2162 4258 2761 1449 578 235 2009 144711706 2099 4391 3296 1837 749 310 2010 164571713 2062 4101 4236 2635 1198 429 2011 181111967 2101 4325 4606 3016 1501 508 2012 193302284 2063 4507 4771 3341 1714 558 2013 198802234 2015 4424 5034 3556 1898 618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 (二)产品产量与品种结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集聚, 以及城乡居民对粮食加工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粮食加 工业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3 全国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玉米加工产品、粮食食品、杂粮及薯类、饲料等产量分别比2008 年增长了 97.76%、79.31%、49.33%、2.06%、129.62%、182.35%、223.84%, 年均增长分别为 19.55%、15.86%、9.87%、0.41%、25.92%、36.47%、 44.77%(表3)。其中,优质米、一级大米、小麦特制一等粉、特 制二等粉和专用粉产量以及配合饲料等产品的产量不断提升,专 用粉、专用米产量不断增加,我国粮食加工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 优化。尤其是 2013 年我国大米和面粉总产量均接近1 亿吨,创历 史新高;稻谷和小麦加工企业的数量和加工能力均居世界首位, 有效保障了国内消费需求。 2008~2013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实际产量 (单位:万吨) 年度 大米 小麦粉 食用 植物油 玉米 加工产品 粮食食品 其中: 大豆食品 杂粮 及薯类 饲料 2008 47835506 1928 3499 1006 1194980 2009 57245527 2288 3524 1025 1626356 2010 72957529 2243 3374 1047 30010847 2011 82178509 2267 3520 1481 28613500 2012 88829613 2685 3439 1967 43 311 14554 2013 94599873 2879 3571 2310 211 336 16127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 从不同粮油加工产品的比重看,2008~2013 年期间,全国大 米占粮油产品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小麦粉占比从25.23% 下降到 22.16%,食用植物油占比从 8.84%下降到 6.46%,玉米加 工产品占比从 16.04%下降到 8.01%,粮食食品占比从 4.61%上升 到5.18%,杂粮及薯类产品占比从0.55%上升到0.75%,饲料占比 从22.82%上升到36.02%。饲料产品占整个粮油加工产品的比重呈 最快增长态势,粮食食品和杂粮及薯类产品占比呈波动上升态势。 (三)产业效益与盈利能力 1.产业经济效益。从行业整体效益来看,2008~2013 年全国 粮油加工业总产值从 9733.1 亿元上升为 24496.3 亿元,年均增速 为30.34%,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为30.63%,利税总额年均增速 201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 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0479.6 亿元,利润总额达 1307.5 亿元。大 部分子行业(淀粉工业除外)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其中 发酵调味品、焙烤食品以及豆制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位居前列。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粮油加工企业盈利能力得 到快速提升,粮油加工业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与服务“三农”的作用日益凸显。 2008~2013年粮油加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年度 工业 总产值 企业平均 产值 产品销售 收入 企业平均 销售收入 利税总额 企业平均 利税 利润 总额 企业平均 利润 2008 9733.10.7114 9565.7 0.6992 384.3 0.0281 213.2 0.0156 2009 11183.10.7728 11098.2 0.7669 450.3 0.0311 311.9 0.0216 2010 15408.90.9363 15283.8 0.9287 624.8 0.0380 432.8 0.0263 2011 19171.91.0586 19189.3 1.0595 743.4 0.0410 489.1 0.0270 2012 22797.21.1794 22638.8 1.1712 884.9 0.0458 585.8 0.0303 2013 24496.31.2322 24216.1 1.2181 986.7 0.0496 639.6 0.0322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 2.行业盈利能力。产值规模的大小并不代表行业利润的高低 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因此,除对产业总体利税和利润进行比 较分析外,还需要对行业盈利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 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及成本费用利税率来看(表5),粮食主产区三项指 产值利税率指报告期已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包括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 加和应交增值税)占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销售利税率又称营业收入利税率, 是指利税总额与销售净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反映企业盈 利水平。销售利税率指标是根据我国企业实际特点设计的,既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收 益水平,又反映企业贡献程度。成本费用利税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 与成本费用总额之比,是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同时也是反 映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的指标。一般来讲,成本费用水平低,则说明企业盈利(贡献) 水平高;反之,成本费用水平高,则说明企业盈利(贡献)水平低。值得注意的是,为 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盈利水平,还可以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分析。一些企业成本费用 利税率虽然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它一定是盈利企业。只有结合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分析, 才能准确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自身的盈利水平。 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销区三项指标最高。分析表明,我国粮油加工产业效益与盈利能力水平整体偏低,其中主产区加工企 业的整体效益和盈利能力水平不但低于其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的整体水平。 2013年全国不同区域粮油加工企业主要盈利指标 (单位:%) 区域 利润率 产值利税率 销售利税率 成本费用利税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国 2.64 4.03 4.07 4.46 2.89 主产区 2.56 3.94 3.98 4.37 2.81 2.884.65 4.55 4.97 3.15 产销平衡区 2.84 3.71 3.99 4.26 3.03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测算而得。 (四)生产布局与产业集聚 从不同区域粮油加工业产值规模来看,2013 年全国 13 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分别实现粮油 加工业总产值 17989.1 亿元、3994.1 亿元和 2513.0 亿元,占全国 粮油加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3.44%、16.30%和10.26%(表 6)。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实际产能主要集 中在13 个粮食主产区,生产布局逐步向粮食主产区集聚,产业集 中度也得到较快提升。 (五)市场主体及产能规模 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民营、国有、外资“三 足鼎立”的多元化主体格局已经形成,其中民营企业独占鳌头, 民营企业占粮油加工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9.96%(表7)。 2013年全国不同区域粮油加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区域 工业总产值 产品销售收入 利税总额 利润总额 全国(亿元) 24496.3 24216.1 986.7 639.6 总量(亿元) 17989.1 17794.5 707.9 455.6 主产区 73.4473.48 71.74 71.23 总量(亿元) 3994.1 4083 185.8 117.5 16.3016.86 18.83 18.37 总量(亿元) 2513.0 2338.4 93.2 66.3 产销平衡区 10.269.66 9.45 10.37 数据来源:对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进行处理获得。 2013年不同类别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情况 按生产能力规模(吨/天) 企业性质 企业 数量 30以下 30~50 (含30) 50~100 (含50) 100~200 (含100) 200~400 (含200) 400~1000 (含400) 1000 以上 (含1000) 民营企业 17885 1963 1832 4114 4574 3236 1647 430 国有企业 1408 202 162 269 403 215 100 53 外资企业 587 69 21 41 57 105 151 135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 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能力来看(表8),全国粮油加工企业 总产能为 112609 万吨,其中民营企业加工产能为90825 万吨,占 全国总产能的 80.66%,主要集中在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和 饲料加工领域;而外资企业数量虽然仅占 2.95%,但加工产能达 到12764 万吨,占全国粮油加工产品总产能的11.33%,主要集中 在食用植物油、饲料和玉米加工产品等高附加值行业。 二、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 剩、成本上升和产业链偏短等一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改 2013年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能力 (单位:万吨) 企业属性 大米 小麦粉 食用 植物油 玉米 加工产品 粮食 食品 其中: 大豆食品 杂粮 及薯类 饲料 民营企业 29578 19328 14882 5638 2507 61 774 18057 国有企业 3239 1440 2829 727 86 172527 外资企业 417 957 6374 1424 568 138 82 2804 合计 33234 21725 17711 7789 3161 199 1028 21388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 (一)粮食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产能普遍过剩 目前,我国大部分粮油加工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 问题,许多行业开工率最高不超过 50%。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显 示(表9),除大豆食品、饲料和粮食食品三类行业产能利用率较 高以外,我国其他类型粮油加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较低,尤其 是大米、食用植物油和杂粮及薯类产品,产能利用率不及三分之 一,小麦粉及玉米加工产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 2013年全国粮油加工业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情况 项目 大米 小麦粉 食用 植物油 玉米 加工产品 粮食 食品 其中: 大豆食品 杂粮 及薯类 饲料 生产能力(万吨) 33234 21726 24086 7789 3161 199 1029 21388 实际产能(万吨) 9459 9873 2879 3571 2310 211 336 16127 产能利用率(%) 28.46 45.44 11.95 45.85 73.08 106.03 32.65 75.40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 实地调研显示,湖北、黑龙江、河南、江西、河北五省受访 的粮油加工企业开工率大部分不足 60%,基本上处于加工半年、 停产半年的状态,部分企业甚至全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停产(表10)。国内大部分省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际加工量远低于加工 产能的问题,部分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但与此同时,很多地方还 在盲目大量建设各类粮食加工厂,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粮食加工业准入门槛低,大多数企业依靠产 地资源优势勉强维持经营,致使行业集中度难以提高,加剧了市 场无序竞争。调研发现,河南省滑县有10 吨以上的小面粉厂约百 余家,年加工总量仅为 32家,其中,年加工规模 10 万吨的仅有潜江市巨金米业有限 公司一家;年加工规模 家,占比为19%;年加 工规模小于 万吨的企业有25家,占比为78%。 表10 主产区受访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地区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 粮食 仓容 (万吨) 年加工 能力 (万吨) 实际 产能 (万吨) 销售净 利润率 深加工规模 (万吨) 哈尔滨方正秋然米业有限 责任公司 大米加工 15 30 20 3.2 方正县宝兴新龙米业有限公司 大米加工 2010 4.0 黑龙江黑龙江昊天玉米开发有限 公司 玉米加工 4545 3.6 22 安阳辛安面业有限公司 小麦加工 20 80 60 4.6 安阳广联饲料有限公司饲料加工 1.5 35 25 5.5 3020 3.5 河南新乡市蒲北食品有限公司 主食加工 6.33.2 10 0.5 (续表)地区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 粮食 仓容 (万吨) 年加工 能力 (万吨) 实际 产能 (万吨) 销售净 利润率 深加工规模 (万吨) 湖北喜颂粮油(集团)有限 公司 粮油加工 3.6 20 15 2.4 武汉伟润农产品有限公司粮油加工 湖北潜江市巨金米业有限公司 大米加工 1512 4.4 江西新华米业有限公司大米加工 江西江西信江粮油有限公司 大米加工 河北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酿酒 河北河北民佳面粉有限公司 面粉加工 0.80.5 4.2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整理而得。(三)加工规模偏小,产业结构趋同 当前,我国粮油加工业中小企业数量上仍占主导,行业规模 化、集约化水平偏低。据国家粮食局统计资料显示,2013 年全国 粮食加工行业日产 400 吨及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全部企业总数的 12.66%。一方面,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加工企业加工方式以粗浅加 工为主,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转化增值率低。以玉米 加工为例,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 数千个品种,主要有饲料、淀粉、淀粉糖、酒精、玉米油、玉米 食品及其他深加工产品,而在我国玉米加工业较为发达的长春, 也只开发了二三十个玉米加工品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过 小,粮食加工产业链条难以得到充分延伸,进而导致全国粮食加工业普遍存在结构趋同、缺乏产业分工、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 量不高的问题。实地调研的15 家粮食加工企业中,除黑龙江昊天 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河北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太极 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喜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伟润 农产品有限公司具有一部分深加工产品外,其余企业均没有深加 工项目,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3%左右。此外,小企业与规模化龙 头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整个粮食 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调结构、促节约、降能耗的难度加大。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粮食加工技术和资本的准入门槛低,而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又起步较晚,致使不同类型地区粮食企业仍 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加工业结构雷 同现象严重,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四)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控制权较弱 当前,部分大型跨国粮食加工企业凭借资本、技术、管理以 及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进入我国粮油加工领域,致使 内资粮食加工企业面临挑战。如当前ADM、邦吉、嘉吉、路易达 孚四大粮商已控制了中国市场 80%的大豆压榨能力,并在国内植 物油生产和销售终端掌握话语权。近年来,一些跨国粮商又通过 控制粮食流通领域和粮食加工业,进而控制上游的粮食生产布局 和下游的消费市场。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内资粮食加工企业由于 本地粮食质量低下,宁愿“舍近求远”引进其他地区的粮食甚至 进口国外粮食作为加工原料。例如河北丛台酒厂加工原料中的高粱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因为国外的高粱产品质量好、淀粉含量高、 产酒量多,且价格跟国内差不多。此外,一些外资企业在我国粮 深加工领域实施技术垄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控制成品 粮价;并凭借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具备了以单个企 业或企业集团垄断粮食加工部分行业的实力。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当前,我国粮食加工关键技术仍然处于引进、模仿阶段,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从整个行业来看,粮食 加工业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工 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技术研究和创新平台,科技 成果储备和转化严重不足。同时,大型粮油加工成套设备研制不 足,自动化、标准化程度低,重要的粮食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主 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形成较强依赖性。实地调研发现,受访 的近20 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水平。即 使是在一些大型加工企业,部分粮食加工技术装备还处于发达国 20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粮油加工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出品率 偏低,能耗物耗偏高,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我国粮食加工业每年产生的副产物大约为稻壳 3000 万吨、米糠 1000 万吨、碎米 2000 万吨、小麦胚芽和玉米胚芽 250 万吨,大 部分没有得到较好利用和转化。此外,我国粮食加工业的质量标 准和检测体系建设十分滞后,与国际尚未接轨,导致产品原料专用性不强,优质原料在物流过程中混杂,影响加工品的等级和质 量,难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例如泰国稻谷有15 个等级、5 型指标、12个含杂指标,而中国仅有4 个等级。 三、对策与建议 从行业发展总体情况看,我国粮食加工业仍与发达国家存在 较大差距。对此,新形势下应把粮食加工业摆在战略性基础产业 的位置上给予重点支持。 一是要切实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制定加速粮食加工产业发展 的相关政策,从、信贷、税收、价格、物资、奖励等方面对 粮油加工企业给予引导和支持。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 录》,从国家层面将粮食加工业调整为特殊竞争性行业给予支持鼓 励。加快制定稻谷、小麦、食用油加工业准入条件,将稻谷、小 麦、大豆由备案制改为核准制,玉米继续实行核准制,薯类和杂 粮加工项目仍然实行备案制,鼓励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防止低水开云 开云体育开云 开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