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5-01 09:32:58 | 浏览:
近年来,山东茌平县粮农兴起“为加工而种”。杨屯乡南孙村种粮大户孙大胖种彩色小麦,搞深加工,收益显著。下一步,他打算用“企业+农户”模式,挖掘彩色小麦价值,开发保健食品。图为孙大胖展示自己种的小麦。 赵玉国摄
受种粮成本抬升、市场消费低迷等因素叠加影响,不少粮食加工企业运营成本高企,开工率不足,利润下滑。面对逆境,不少企业通过增加仓容、加大技改、研发新品等多项举措来化解成本上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专家建议,在国内粮市处于“买方”市场氛围的情况下,粮食加工企业应利用第三方粮食交易平台的价格发现机制,通过竞价采购,降低粮源采购成本,来规避资金风险等。
“快,快,快,帮忙把麦子都卸掉,我还要回去再装一车呢!”日前,安徽省定远县严桥乡官东村的粮食经纪人耿在传一进定远县云龙面粉有限公司的大门,就赶紧招呼工人。
“这是我卖的第三车小麦,家里还有一车麦子等着装车呢!”耿在传告诉记者,他与云龙面粉公司一直都有合作,今天准备拉4车,大概有七八十吨的麦子要卖。现在天气一直不稳定,经常下雨,影响小麦的销售速度。
在定远县绿康粮油加工贸易有限公司的厂区,只见一台高大的集装箱扭转机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伸出手臂将集装箱从卡车上抓下来,然后将巨大的集装箱翻转过来,口朝天放着,传送带将小麦源源不断地送进集装箱的肚子里。很快。集装箱“吃饱”了麦子,被工作人员密封好箱口之后,又被扭转机翻转过来,平稳地放置到大卡车上,然后从水路抵达福建的饲料加工厂……
“我们有了这个设备,每个集装箱可以多装4吨小麦,由于走水路,运费便宜,可以更多地让利给老百姓。”定远县绿康粮油加工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尚志告诉记者,我家就是农村的,我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能收,我都会尽量多收一点。
“本来以为今年小麦会很多的,我特地新建了一个标准化仓库,扩充了近2万吨的仓容,准备今年的小麦收购。”在定远县绿康粮油加工贸易有限公司的厂区,魏尚志指着高大的仓库说,“我还新建了一个可以容纳5000吨的简易仓”。
早在5月底前,定远县夏粮生产丰收在望,总体形势较好,全县想方设法地增加仓容。“全县预计小麦产量为47万吨,我们采取腾仓并库、搭建简易仓等办法,增加收购可用仓容,扩大收储能力,努力防止农民‘卖粮难’现象发生,确保农民丰产增收。”定远县粮食局副局长陈德意介绍说。
作为生产面粉的企业,定远县绿康粮油加工贸易有限公司增加仓容2万多吨。同样以生产面粉为主的定远县云龙面粉有限公司也积极地腾仓并库,扩容2万吨。“我们企业每天要消耗200吨的小麦,没有足够的小麦储备,会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定远县云龙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成友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加工小麦,助推企业发展,魏尚志今年投入370多万元的技改资金,对企业的面粉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工艺升级以后,企业对小麦的分级处理能力提高了,产品更精细化,食品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了。”魏尚志说,新的生产线对小麦的处理能力大幅提高,以前只能处理不完善粒在10%左右的小麦,现在不完善粒在20%以内的小麦都可以处理了。
“技改过后,我们日加工小麦能力在300吨左右,现在收购入库的小麦只有3000吨左右。”魏尚志无奈地告诉记者,今年,为了准备小麦收购,他特地从银行贷款800万元。“对于第二场雨前的小麦,我给的价格基本都在每斤1.05元。而且,送到这里的小麦我都付现金,不打一张白条。”
“我今年给魏老板送了1000多吨的小麦,都是第一场雨前后的麦子;第二场雨后的麦子,我收上来都卖给饲料厂做饲料了。”定远县定城镇的粮食经纪人章新权实线日,原来的小麦产购大好形势因为天气突变,情况急转直下。持续阴雨影响了夏粮正常收割,雨后小麦出现了产量、品质和等级“三降”及水分、霉芽比例“二高”等情况。
“我们也是买不到好的小麦!”孙成友见到记者也是大倒苦水,为了收到小麦,他还将小麦的容重降低了一个等级。以前容重要达到三等750克/升以上,现在容重达到四等740克/升就收了,价格还按照三等的标准给。“没办法呀,仅此一项,我每吨小麦就要损失32元”。
面对当前的形势,定远县也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多收粮食,缓解农民卖粮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企业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孙成友说。他们对前来卖粮的农民是敞开收购,不限收,不拒收。企业周边的乡镇以及南边的严桥乡、张桥镇等地的农民都过来卖小麦。“好的小麦就加工成面粉,差的就加工成工业粉,能收就多收一点,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吧!”
魏尚志的面粉生产线还在安装过程中。他则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积极联系沿海的饲料厂,多方联系销路。他坦言,不达标的小麦是随收随走,只赚人工和运费钱,他也想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今年企业‘吃不饱’,当地没有足够的小麦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咋办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魏尚志无奈地说:“那只能到交易市场参加竞拍了!”
定远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今年种植小麦面积在130万亩。魏尚志的企业在吴圩镇,该镇的小麦产量要占全县总产量的七分之一。
“现在农民的农业生产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然而,收获的小麦很多都要经过晾晒后才可以出售。可是现在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晒场却很难,而且留在家中种田的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让他们承担晒粮的重体力活,绝对是一种考验。”魏尚志说,今年有一次暴雨下的急,老百姓在路边晒的粮食因为来不及装袋,有的就跟着雨水飘走了,看了真让人感到心痛!回来以后,我就下决心要上一套烘干的设备,让老百姓的粮食送到我这里,经过烘干以后,就可以直接入库,以后晒粮就不要再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目前,我们定远县正在征求意见,鼓励大户建设烘干设备,缩短粮食从田间到入库的时间,降低粮食损耗,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定远县粮食局副局长陈德意介绍说,“我们也在积极争取政策,加大粮食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
众所周知,收购粮食需要大笔的资金,粮食企业在夏粮收购中亟需信贷支持。“如果将我们的库收满的线多万的资金支持。”孙成友坦言,如果企业将流通资金拿来储备小麦的话,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过,从定远县粮食局也传来好消息,该县将实行对接收购政策,由政府出函,第三方担保,根据需求双方的收购合同,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到时候,孙成友的企业将可获得3000多万的信贷支持。
“我们定远县应鼓励种植红麦,红麦熟性早,比白麦的抗雨、防霉芽优势明显。”作为定远县比较有影响的粮食经纪人,章新权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据了解,定远县农委也在一直探索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并推广给农民,为他们增收致富作贡献。
近年来,受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及低价国外农产品进口冲击的叠加影响,作为农产品市场供给主体的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中小收储、加工企业等,发展困惑颇多。比如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今年预期收益将明显下降,农户的适应性选择出路何在?多数中小粮食收储和加工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下降,“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等问题如何破解?
这是从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的生产行为选择角度回归比较利益、机会成本、规模经营等来计算的经济账。仅就产中环节生产者而言,是选择外出打工还是专职务农,是选择承包地转出还是转入?同一村社中的不同农户其选择是不同的。时下我们看到的农户分化、新型经营主体成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当下我国数以亿计的单体农户都需依其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自身家庭经营条件做出的理性选择。问题是目前许多农户处于选择的两难之中,他们希望具备的做出最优选择的条件由于社会化服务、政策扶持等问题而踌躇不前。农业经营效益在这种观望中失去,个体农户的非长期性投入、得种且种的行为影响了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唯有深入到家庭经营层面、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中做好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施一户一策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最优组合,农户收入最大化就有了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这是从农业天然的与生物特性、生态环境具有息息相关的产业属性出发,在注重发掘农业产业因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而产生的经济效能,充分尊重同类农产品因异质性品质带来优势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利用农业多功能性、农产品关联性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性,使农村产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地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农村产业结构,打造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农产品供给新格局。
在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更应从调整同类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群体间的市场竞合关系结构角度,达到避免过度的自由竞争抑或获得有效的市场机制调节效率,即通过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竞争合作机制不断对同类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数量、规模等进行自觉调整,使无效生产者、边际生产者适时退出市场供给。在农产品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做大做强一批多元化市场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让均衡匹配的市场主体结构带给行业合理的发展机会,释放良性竞合关系的制度红利。
这是基于政府行为的宏观视角,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平稳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产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为指向,将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做进一步优化,加大支持农业生态恢复,加大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支持政策的原则以不扭曲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为边界,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企业主体的相互关系,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产业支持政策手段以综合运用、协同创新为路径,通过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引导作用、激活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农业,有效提升农业产业支持政策的绩效。
日前,在内蒙古开鲁县工业园内,总30亿元的大项目——开封制药集团(开鲁)制药有限公司强力霉素项目开工奠基。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这为开鲁县进一步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增加玉米附加值开了一剂“良方”。
一直以来,玉米“一粮独大”是开鲁县的当家产业。但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产却难增收,玉米去产能、调结构势在必行。为此,该县一方面适度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引导农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另一方面加快引进玉米生物产业企业,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增加玉米附加值,让农民调得稳、种得值。
开鲁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总产量160万吨以上,淀粉含量达75%左右。该县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农业和工业“捆绑”在一起,在“大玉米”产业上做文章,全力打造全国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该县先后引进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的玉王生物公司,用淀粉生产土霉素碱系列产品的华曙生物制药公司,又引来了以土霉素碱系列产品生产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片剂、针剂等高端产品的开封制药集团……一条玉米全产业链基本形成。目前,该县共有玉米化工企业11家,可转化玉米1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主副品种近50个,产值占规模企业的70%。
农民得保护,企业得扶持,让产业链的两端实现了平衡。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找到了出路,企业在消化这些农产品的同时,也成了农民的“避风港”。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