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4-25 20:18:18 | 浏览:
“镇干部的一路鼓励,才有的今天。”4月19日,亲眼盯着金黄的稻谷从生产线上变成银白的米粒进而填装进一个个印有“金猴王”品牌的编织袋,公司经理彭新平感慨良多。
有生产线,有产品,有市场,有品牌,立足叶棚村,辐射田店至周边乡镇,运发米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上步履生风。
叶棚村,是“应城糯稻”的主输出地之一,全村耕地面积2575亩,98%种植红糯,收割后经加工即畅销全国,合作伙伴不乏国内知名酒厂、食品厂。
但此前,单打独斗的松散生产模式,无法泛起“应城糯稻”辉光,于是,田店运发米业有限公司顺时而生。
说起运发米业,村干部、Kaiyun 开云种粮大户、附近村民一致认为,其发展壮大是叶棚村糯稻生产的“方向标”。
“开云 开云体育一开始,每天加工量15吨左右,直到2018年,加工量也才刚过70吨,跟周边一些作开云 开云体育坊比,不是很起眼。”彭运发说,虽然不起眼,但他还是“凭良心做事”,故而在叶棚及周边村颇有口碑。
彼时的情况是,叶棚和周边村糯稻营销较为分散,甚至出现过卖谷“打白条”的现象,亟需有实力的企业“领路”经营,而彭运发则因测算投入太大对扩大生产持犹疑态度。
“村里原先的粮仓扩建,作为你的粮食收储地,贷款的钱、运输的事,镇里、村里来想办法……”镇、村干部努力打消彭运发的犹疑。
“相当于给糯稻生产腾位子。Kaiyun 开云”彭运发见到镇、村的决心,于是掏钱提效生产线个月后,集粮食收储、加工于一体的厂区建设完毕,经过试产,日加工量达到150吨。
扩大规模一来依托运发米业可以加强叶棚村乃至整个田店镇的糯稻收购,让村民卖粮有个“主心骨”,提高了种粮积极性;二来粮仓租金年收益归口村集体经济收益。
当年8月,叶棚糯稻再获丰收,彭运发多年经营口碑好,加之新粮仓高达2500吨的库容量,前来运发米业卖粮的村民络绎不绝。
“2019年8月到当年年底,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彭运发回忆,随着业务量的逐日递增,他“任命”自己的侄子彭新平为公司经理,叔侄齐心奔“稻”路。
为了帮叶棚糯稻“扬名”,生于1968年的彭运发积极申报注册“金猴王”品牌,向农民下种植订单,走稳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路子。
“路,比过去方便多了,村里的糯稻产品,也比过去风头‘足’了。”村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彭应斌如是说。
去年金秋,叶棚村糯稻再获丰收,按照过去的成例,收割后的糯谷要看天气、场地的“脸色”——大规模的晾晒是个麻烦事。
“以往晒谷往往要花两三个星期。通过机器,很快就可以实现烘干,省时省力。”彭应斌和前来卖粮的农户很高兴,稻谷烘干后,经传送带走完去壳、筛选等流程,产出一包包“金猴王”。
与此同时,彭运发通过灵敏的市场感知,以每百斤高于市场3至5元的价格收粮,带动村民走出稻谷销售“越跌越卖”泥泞。
依托运发米业,村民自发组织起了“运输队”,通过三轮车、小货车运粮挣钱;谷壳、糠油等粮食加工副产物,也有效发卖……
“今年预计收、卖粮5000万斤,继续扩大市场。”谷雨时节,田边守望,彭新平一脸自信,据他构想,运发米业还要举办种植培训班、根据年度经营情况扶持种植大户等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