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3-08 12:53:53 | 浏览:
抗日战争以前,本区粮食加工采用传统的原始方式,即用畜力、水力或人力推动石磨,将小麦、玉米等原粮加工为成品粮(多为农民自给性加工);也有少数人开设磨坊,为城镇提供成品粮。
民国28年(1939),私营福新第五面粉厂,安装“爱立斯”钢磨8台投入生产。是为本区机器加工面粉之始。时有员工30余人,年开工3个月,日产面粉1600袋(折合32吨),主要供申新各厂3000多名员工、家属食用。同年,私营大新面粉厂安装“米亚克”复式钢磨5台,次年投入生产。时有员工30余人,日产面粉1000袋(20吨),供应市场。宝鸡解放后,该厂与贸易公司签订加工合同,为支援西进南下作过贡献。1951年和1955年两厂先后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两厂合并,名为地方国营宝鸡市面粉厂,职工370多人,日产由6400袋(160吨)增加到8000袋(200吨),除供市区城镇人口口粮外,还调往甘肃、新疆、湖南、湖北等省区。1980年市上在渭滨区益门堡建起“宝鸡市人民面粉厂”,原面粉加工厂全部迁出本区。市粮食局随即在原厂址建起饲料加工厂,年加工杂粮面粉4.5万吨,饲料60吨。
农业合作化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本区农村粮食加工依靠集体力量,逐步发展为电动石磨,到60年代后期,改用粉碎机,小型磨粉机。
80年代初期,长寿乡的八里村、新春村和陈仓乡的龙丰村办起小型面粉加工厂,既供附近农民以麦换面,也为粮食部门加工部分面粉,设计能力日产45吨,但因来料量有限,只日开一班。1989年加工面粉1200多吨,日均4吨。
1966年,斗鸡、西关粮站,办起两个自负盈亏的集体挂面加工厂。1989年由原来的半机械化和面、切面、上架、自然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干燥,发展为全机械化和电热干燥。有职工40多人,日产挂面5吨。与此同时,粮食部门大多数门店,一些开云 开云体育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平台街道、厂矿企业劳动服务公司和村、组开办面条机械加工服务(也有农民个体开办的)以固定压面坊或流动形式换面条,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Kaiyun App下载 全站Kaiyun App下载 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