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3-05 16:25:11 | 浏览:
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3月4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现场推进大会召开,会议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安排部署今年重点任务。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和齐河县、禹城市有关负责同志,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支部书记王笃春,市级总粮王临邑县翟家镇段希林作了发言。
实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178.44亿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61.8万亩核心区地块实现“吨半粮”目标,首年告捷。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以“吨半粮”产能示范区、节粮减损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四区联创”为抓手,推动粮食增产增收、提质增效。
强化农田建设。以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为统领,将1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到3000元/亩,对标齐河县30万亩示范区,提升核心区建设标准。扩大核心区建成面积,今年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65万亩以上,核心区“吨半粮”达标面积80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
致力科技增粮。发挥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作用,扎实开展“四个一”行动,总结形成“吨半粮”标准体系。促成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小麦育种产业研究院,确保核心区农机装备全部实现更新换代。核心区30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建1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推进规模种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百提升双千带动”工程,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或托管,2023年“吨半粮”核心区全部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全程社会化服务。核心区30个重点乡镇,每个乡镇建成一处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
凝聚强大合力。在关键时间节点,动员干部靠前指挥、农技人员上到一线。严格考核奖惩,对在“吨半粮”创建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严格落实各类惠农补贴政策,继续组织开展好2023年“粮王”大赛。
市自然资源局超额完成春季植树造林任务。在确保完成春季3万亩任务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宜林则林、宜树则树、宜种则种、能超则超。组织实施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各市级林长分赴县市区参加义务植树;在城区机关开展“人均三棵树,单位一片林”活动,市绿委会督促考核。组织实施好全域村庄绿化。落实各级林长责任,压实县、乡、村林长职责,利用村庄沟渠路旁及闲散地开展绿化造林。加大日常通报考核力度,每周一调度。
高标准推进林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双重项目落实落地。围绕齐河县全域河道和退化林,进行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选配优质乡土树种,完善资金配套,打造样板示范工程。高标准打造“两河牵手”生态廊道。调整两岸各100米林地空间,统筹水工建筑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深化生态廊道设计,提升廊道林分结构和造林质量;同步推进沿途各县“6+3+2”规划建设,打造5县18镇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完善全市病虫害防治装备,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大城区古树、老树、大树保护力度。
抓好林业空间规划。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市域所有河流干渠两岸各100米全部划定生态控制线,打开“水网+绿网”生态廊道空间。各县市区编制造林绿化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抓实优化耕地、林地布局试点工作,统筹好耕地与林地、园地的空间置换,从根本上解决林地“碎片化”问题;创新生态廊道建设机制,探索“国企参与、政府流转”模式。
市自然资源局将全面贯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承担起“三类地”改革、村镇规划等涉农重大事项任务的落实,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禹城市聚焦大豆产业集群“一号工程”,建设13.46万亩大豆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百亿级产业集群,7次国家级现场会议在禹城召开,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Kaiyun 开云兴示范县,农业农村部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在全国推广“禹城方案”。
聚集种植端,打造德州“天下粮仓”。实施“一年两季三收”工程,推广“四二式”复合模式,面积全国第四、黄淮海地区第一。实施书记抓粮和“减垄增地”,县级建园、镇级建方、村级建田,人到地、机到田。组建13支科技服务、6个专家实验团队,大田出实践,小田出方案,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户、良网深度融合。以亩产165.1公斤成绩,位列全国大豆高产竞赛“金豆王”第一名,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推进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精选案例》。
聚焦产业端,打造德州“食品名城”。建设年可消化300万亩产量的大豆产业集群。一是建设产业基地,形成“一区两园两集群”;建成11家镇街工业园、108家农业产业园。二是建设产业项目,形成“三高四全”全产业链;建设国内首个大豆创新产业园,打造万亿级大豆快销品市场。三是强化科技研发,培育大豆产业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科研中心、2个繁育推示范基地。
聚焦保障端,打造德州“营商高地”。成立书记、市长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在全国率先设立大豆产业发展中心。成立2000万元的大豆产业发展基金,发行2000万元专项债券。种植依靠四川农大、市农科院,产业发展依靠中科院,夯实技术储备。鼓励企业内引外联,在国外建设大豆种植基地,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
2023年,禹城市决定“再战黄淮海”,实施“种业振兴、产业振兴年”战略,构建百亿级大豆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大豆产业之都”。立足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打造三产融合、产镇融合、建融合、城乡融合“四个融合”样板,塑造强国农业样板,“融合共富”禹城品牌。
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共有土地1700亩、人口1115人。我们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路。
示范引领当粮王。近年来,平原县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锅培口村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一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1200万元修建了扬水站、25眼机井、7座泵站。二是生产技术更加先进。锅培口村位于平原县“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市、县两级农技专家“耕种管收”全程精细化指导,公开电话,有问题随时咨询,通过应用“两早两晚”、统一供种、深松深翻、机收减损等集成技术,粮食增产显著。三是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强劲。2022年夏、秋两季,县里举办“百万奖粮王、助力吨半粮”活动,我踊跃报名,小麦亩产831.36公斤、玉米亩产1027.2公斤,2次获平原县“粮王”称号。
建引领奔小康。一是成立村组织领办合作社。村民耕地100%入社,建立村集体与群众利益紧密联结的“5311”利润分配机制,2022年村民每亩地收入1600余元,村集体增收11万元。二是组建富美腰站建共同体。以锅培口村为中心流转耕地7000亩,实现“支部有作为、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叠加裂变效应。三是成立泽丰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日烘干能力400吨的烘干塔、5000平方米的仓库,规模化服务能力3万亩;探索“菜单式指引、合同式托管、保姆式服务、管家式经营、网格化管理”的“五位一体”农业生产托管模式。
2023年,我们将继续与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原宜瑞安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签订万亩种植合同,让种粮更省心、销路稳、收益高。种植水果玉米,在当季销售的同时,对玉米进行简单加工,压缩包装冷冻后对接高端商超销售,推动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
黄河国家战略、“吨半粮”创建,赋予了水利新的使命。2022年,高标准编制以“三通六带”为特色的《德州现代水网规划》;41.5亿元,建成46项重点水利工程;实施了“五化协同”为引领的城乡供水现代化;99%的村庄实现自来水公司专业化服务到户。2023年,市水利局将聚焦聚力三个事项,努力建设三个方面的示范样板,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把项目建设、水系连通作为有力抓手。46.5亿元,搭建起全域水系连通框架,把“三通六带”德州特色现代水网品牌立起来,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头号工程,实施黄河运河两河“牵手”西线贯通工程;骨干工程,实施马颊河、徒骇河两大干流治理等;灌区改造工程,实施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及豆腐窝、头屯2处中型灌区改造工程;配套工程,治理马减竖河,实现“五横三纵”骨干河道堤顶路土路清零。
把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作为重要任务。建立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实现取、用、排水全过程大数据监管。开展黄河水、长江水水量(水权)置换试点,消纳长江水1.05亿方。实施节水集成改革“九大专项行动”,非常规水利用量提高到6600万方以上。
把城乡供水现代化这个优势品牌做强做靓。保持规模化供水、水质达标率两个100%,加快推进“四全双60”工程,建设城乡供水标准体系。续建开工临邑第二水库等4个水库。改造提升3个水厂、585公里主管网、600个村的老旧供水管网。
把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保障。近期开展一次无振荡调整事业科级干部123名,占比95%。调整后,40岁及以下干部占比83%,干部活力明显提升。作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完善工程建设监督制度,从严从实管好干部、管好工程。
齐河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扎实推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产业化,率先实现20万亩全国最大面积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
坚决落实“书记抓粮”。设立四级书记“指挥田”13万亩,县抓万亩高产片、镇和管区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样板田,干部带着群众干,形成“齐心抓粮”强大合力。全域推动“保地稳粮”,整合资金9亿元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38.34万亩,总面积达到102.3万亩、占比80%。
高效推进“集约种粮”。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发展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2800家,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粮食110万亩;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86家,粮食综合托管率91%。创新国企联农带农模式,户均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
创新赋能“科技增粮”。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黄河流域(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城获批建设,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山东省小麦产业研究院、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行业龙头金来种业开展合作,选育申报认定粮食新品种4个,建成3.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
突出抓好“减损节粮”。创新实行粮食烘干仓储一体化,5亿元建成粮食综合服务中心16处、智能恒温粮仓38座、粮食烘干塔33座,储备规模达到60万吨、日烘干能力1.1万吨。
聚力实施“产业兴粮”。推动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齐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年粮食加工能力28万吨、总产值73亿元。
齐河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确保今年实现45万亩、明年形成50万亩“吨半粮”生产能力,在全国打响“吨半粮、齐河创”品牌,为德州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率先突破贡献齐河力量。
粮食高产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梦想实现了。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的好政策和良种、良法、良技的配套融合。
“不怕干旱,就怕靠天吃饭”,粮食高产靠的是好政策。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吨半粮”示范方建设,我们乡镇新修节水灌溉泵房8座、节水管道60余公里、道路23公里,疏通镇域内11条沟渠32公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镇5.03万亩耕地实行小麦蚜虫、玉米条锈病等病虫害的统一防治。
“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粮食高产靠的是精选良种。山东农业大学、市农科院为我们推荐了烟农1212、德麦008等优质小麦品种和登海1996、605等玉米品种。通过精选分级,选取粒大饱满、质地均匀的种子,采用优质包衣种剂进行包衣,增加良种抗病虫草害能力。
“油足灯亮,肥足苗壮”,粮食高产靠的是培育沃土。近几年,在市、县两级Kaiyun 开云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实施麦田灭茬及秸秆精细还田技术,增加耕地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实施测土配方,利用本地畜禽养殖优势,每亩增施农家肥4立方米,土地有机质最高可达1.8%。实施深翻技术,提高土壤透水、气、养分效率,增加作物抗倒伏能力。实施播种前,提高土地平整率,达到“压实保墒”的效果。
“种田不能只靠老把式,农业科技才是硬道理”,粮食高产靠的是农业科技。“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的专家先后15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开展4次粮食高产线上培训。
的好政策、专家的好技术保障了粮食的高产,现在一亩地能打1500多公斤粮食,更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粮王”不是目的,下一步,我会不遗余力地推广高产技术,为德州“吨半粮”建设贡献力量。